9月18日,一场中外记者见面会在山东济南举行。包括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在内的30余名中外记者,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与山东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
见面会上,山东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给记者们留下深刻印象:黄河干流山东段已连续9年保持Ⅱ类水质;非化石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累计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00余家、绿色工业园区100余个;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6%,年底将迈上10万亿大关……
围绕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整场见面会可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第一个关键词是“绿色低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东在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过程中,始终坚定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新能源发展为例。山东省域日照时间长,盐碱滩涂地多,利用这些资源禀赋,山东积极推动光伏基地建设,全省光伏装机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每年靠光伏就可发出1000多亿度绿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700万吨、相当于种了50亿棵树。同时,山东还依托沿海良好的地质水文条件,加快发展核电,海陆并进开发风电。
去年底,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历史性超过煤电,成为山东的第一大电源。这一向绿而行的历史性突破,也为降耗减碳,促进生态保护做出突出贡献。
山东经济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方参与。山东正在大力吸引和利用外资、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山东经济低碳化转型。今年前8个月,全省绿色低碳领域使用外资占到全部外资的七成。其中新能源是效益最好的投资领域之一,储备的项目充足,未来5-8年,可直接拉动投资超过2万亿元。
第二个关键词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拿盐碱地利用来讲。全省800多万亩盐碱地,90%以上分布在沿黄区域。山东发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作用,高标准建设国家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圃),目前已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68个。比如,济麦60在4.5‰盐碱地上,小麦亩产高达460.98公斤;齐黄34在3‰盐碱地上,亩产达302.6公斤,实现大豆盐碱地单产新突破;希森马铃薯新品系“Z1281”在黄河三角洲亩产突破3000公斤。过去5年,山东新增补充耕地中盐碱地贡献近6成。
再拿产业发展为例。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山东抓创新、强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去年,全省机器人产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260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今年上半年全省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了58.6%;在人工智能领域,山东加快推动在化工、铝业、钢铁、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13个重点领域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推动148个行业大模型的商业化应用。
一组数字可以看出山东科技创新引领取得的良好成效——山东近4年研发投入的年均增速为12.4%,比全国高1.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55.2%,比2020年提高了10.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占经济总量的49%,基本撑起了全省经济的“半边天”。
第三个关键词是“啃硬骨头”。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甚至还要啃一些“硬骨头”。
山东作为全国重要的基础产业基地,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占比高,这也导致能耗和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此外,随着新能源尤其是分布式光伏规模的扩大,新能源的消纳压力也在上升。
发展中的问题需在发展中解决。在降耗减碳方面,山东推出一系列举措:“源头”控碳,累计退出粗钢产能近2000万吨、压减化工园区110多个;“过程”减碳,年均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万个;“末端”降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再生资源的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十四五”以来,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5.7%,取得良好效果。
围绕促进新能源消纳,山东通过建设新型储能,拓展消纳模式,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等措施,让绿电既“发得出”、又“用得好”。过去两年,山东的新型储能规模翻了一番多,已经突破960万千瓦,再用3-5年时间,新型储能还能再翻一番;电价市场化改革实行“五段式”分时电价政策,有效实现了“移峰填谷”。
今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6周年。通过这场见面会,中外记者对山东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黄河新貌。
(大众新闻记者 修从涛)
富豪配资-富豪配资官网-股票配资怎么开户-在线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