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能想到,一场赛车比赛能让一座城市赚 50 亿?2024 年 F1 中国大奖赛,22 万人现场观赛,直接 + 间接经济效益超 50 亿;爆火的 “苏超” 联赛,前六轮就带动旅游、餐饮等消费 379.6 亿,同比涨 42.7%。
东莞证券刚出的深度报告直接点破:体育产业早就不是 “赔本赚吆喝”,而是万亿级金矿,2030 年目标更是剑指 7 万亿!现在全球体育市场规模超 4630 亿美元,中国已经冲到 3.67 万亿,赛事正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引擎。但普通人可能懵了:哪些赛事最赚钱?产业机会在哪?机构说的 7 万亿靠谱吗?今天咱用大白话 + 硬数据扒透,连机构观点的靠谱度都给你捋清楚。
#热点观察家#一、当前情况:体育产业赚疯了,赛事是 “印钞机”
现在的体育产业,早就不是单纯的 “打球跑步”,而是以赛事为核心,带动文旅、消费、版权的全链条赚钱机器,数据说话:
1. 规模够大:全球千亿级,中国 3.67 万亿领跑
全球层面:2024 年规模超 4630 亿美元,未来 10 年每年涨 7%,2033 年要冲到 8 千亿美元(约 5.8 万亿人民币);
中国层面:从 2015 年 1.7 万亿涨到 2023 年 3.67 万亿,占 GDP 比重 3.01%,仅 2020 年因疫情小幅下滑,增速稳得一批;
结构变了:以前靠卖体育用品(球衣、器材),现在体育服务业占比 57.3%(2.1 万亿),其中赛事相关的消费、版权、培训是核心,附加值比制造业高多了。
2. 赛事够赚:直接 + 间接效益,乘数效应超惊人
体育赛事就像 “经济催化剂”,赚钱能力超出想象:
直接赚钱:门票、赞助、版权是三大支柱。F1 赛事 2024 年总收入超 27 亿美元,其中媒体版权 11.18 亿美元,赞助 6.39 亿美元,比赛活动收入 9.99 亿美元;
间接赚钱:带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2024 年 F1 上海站拉动旅游消费 15.93 亿元,比赛周上海酒店房价翻倍;环广西世巡赛间接经济效益 18.16 亿元,同比涨 159%;
欧盟经验:体育产业每投 1 欧元,能产出 1.62 欧元 GDP,还能创造就业 ——2019 年欧盟体育产业直接 + 间接就业 927 万人,占总就业 3.8%,中国现在才刚起步,潜力巨大。
3. 受众够广:67.5% 人爱运动,赛事观众基数扎实
参与人数:2020 年 7 岁及以上居民,每周至少运动 1 次的占 67.5%,比 2014 年涨 18.5 个百分点;经常运动的占 37.2%,相当于 5 亿人,这是赛事的核心观众基础;
观看偏好:篮球(58%)、足球(53%)是顶流,网球(28%)、赛车(25%)紧随其后,这些热门项目的赛事最容易赚钱。
二、未来影响:3 大因素催热 7 万亿市场,赛事 IP 成核心
东莞证券预测,2030 年中国体育产业规模要超 7 万亿,靠的是政策、消费、IP 化三大推手,每个都有实锤支撑:
1. 政策加码:国家喊你搞体育,办赛更方便
顶层目标:2030 年培育世界级体育赛事和企业,产业规模超 7 万亿,还会出赛事经济专项政策;
放管服提速:各地要把办赛服务纳入 “高效办成一件事”,简化审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比如以前办一场国际赛事要跑多个部门,现在流程大幅缩短。
2. 消费升级:从 “看比赛” 到 “玩体育”,花钱意愿涨
消费结构变了:2020 年成年人 “参与型消费”(健身、培训)、“观赏型消费”(门票、会员)占比大幅提升,不再只买球衣球鞋;
付费意愿提升:美国 ESPN 为 F1 版权每年花 9000 万美元,2025 年到期后可能涨到 2 亿美元,中国流媒体平台也在抢赛事版权,比如腾讯体育、咪咕,未来付费看赛事会越来越普遍。
3. 赛事 IP 化:像 F1 一样 “破圈”,赚钱渠道翻倍
版权值钱:F1 中国有 7080 万独立观众,版权费水涨船高;国内赛事也在跟进,比如 “苏超” 靠本土 IP 吸引大量游客;
衍生内容吸金:F1 和 Netflix 合作《极速求生》纪录片,让赛事观众从 2018 年 54 万涨到 2022 年 140 万,还带动周边、联名商品销售;未来国内赛事也会搞纪录片、电影、电竞衍生,赚钱渠道更宽。
三、机会在哪?机构点出 1 只龙头,3 条产业链主线
东莞证券明确 “买入” 力盛体育(002858),但机会不止这一只,整个产业链都有机会,按 “赚钱难度从低到高” 排序:
1. 赛事运营:核心龙头,直接吃政策 + 赛事红利
重点公司:力盛体育(深耕赛车赛事运营,东莞证券首次覆盖给 “买入” 评级,预测 2025 年 EPS 0.27 元);
逻辑:赛事越多,运营公司越赚钱,比如承接 F1、马拉松、联赛的落地执行,赚服务费 + 分成,政策简化审批后,这类公司能接更多订单。
2. 版权 + 传媒:躺着赚流量钱,门槛高但稳
机会方向:拥有热门赛事版权的平台(比如咪咕、腾讯体育)、赛事 IP 衍生内容公司;
逻辑:F1 版权费 10 年涨 85%,未来国内赛事版权也会涨价,只要拿到顶级赛事(比如足球联赛、网球公开赛)的版权,就能靠广告、会员赚钱。
3. 文旅 + 装备:跟着赛事喝汤,受众广
文旅:赛事举办地的酒店、旅游、餐饮,比如 F1 上海站带动 15.93 亿旅游消费,未来 “赛事 + 旅游” 会成趋势;
装备:赛事带动专业装备需求,比如赛车服、专业运动鞋、健身器材,尤其是高端装备,附加值更高。
四、机构观点靠谱吗?2 点扎实,1 点要警惕
东莞证券喊出 “7 万亿目标”“赛事驱动升级”,大部分逻辑站得住,但也有乐观过头的地方:
1. 靠谱的观点:有政策 + 数据支撑,错不了
“政策 + 消费双驱动” 是真逻辑:国家明确 7 万亿目标,还简化办赛流程;中国 5 亿经常运动的人,是赛事的基础,需求不会假;
“赛事乘数效应显著”:F1、苏超、环广西的经济效益都是实打实测出来的,欧盟 1.62 倍的 GDP 乘数效应可参考,中国现在服务业占比提升,乘数效应会更明显。
2. 可能不靠谱的观点:低估 2 个风险
忽视 “小众赛事受众不足”:机构看好所有赛事,但国内观众只认篮球、足球、赛车等少数项目,小众赛事(比如板球、曲棍球)可能没人看,引进后容易亏损;
高估 “付费意愿”:虽然消费升级,但很多人习惯免费看赛事,要让大家花钱买会员、看付费直播,还需要时间,可能比机构预测的慢。
最后总结:体育产业不是 “虚火”,是真金白银的机会
从 F1 赚 50 亿到苏超揽 379 亿,体育产业已经从 “公益属性” 变成 “赚钱机器”。机构的 7 万亿目标虽然有挑战,但政策 + 消费的大方向没错,赛事会是未来 5-10 年的核心驱动力。
对普通人来说,投资别盲目追高,盯紧赛事运营、本土 IP 类公司;消费端可以参与体育培训、赛事旅游,既享受健康,又能蹭上产业红利。
你觉得哪个体育赛事未来最赚钱?是足球、赛车还是网球?评论区聊聊~
富豪配资-富豪配资官网-股票配资怎么开户-在线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