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
图片
图片
罗隐(833年—910年),字昭谏,本名横,因“十上不第”,遂改名“隐”,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晚唐著名诗人、散文家。其诗作以讽刺见长,语言犀利,意蕴深远,如《黄河》《牡丹花》等,借自然之象针砭时弊,揭露科举腐败与政治黑暗。散文集《谗书》亦以“愤闷不平之言”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罗隐一生漂泊,曾投靠吴越王钱镠,官至给事中。其作品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被誉为“唐末诗坛的犀利之笔”,对后世文人如鲁迅等亦有启发。
图片
图片
1
图片
自 遣
罗隐〔唐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隐由于生活在政治极端腐败的晚唐社会,又加上他仕途坎坷,十举进士而不第,便化进取为愤怒,常以激愤的心情、锐利的笔锋揭露现实的丑恶。此诗以豁达之姿写尽人生愁绪,字里行间透出晚唐文人特有的苍凉与洒脱。首句“得即高歌失即休”直抒胸臆,得时纵歌、失时随缘,已见超脱之态;“多愁多恨亦悠悠”则道尽愁绪难消的无奈,却以“悠悠”二字转出从容。后两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更成千古名句,非是纵情声色之颓唐,而是对命运无常的清醒认知——与其沉溺于未来未知的忧虑,不如把握当下,在酒盏间寻得片刻安宁。全诗语言质朴如话,却深藏人生哲理,既有对现实困顿的坦然,又有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在唐末动荡时代中更显出尘之气,读来令人心有戚戚而又不失慰藉。
图片
图片
2
图片
蜂
罗隐〔唐代〕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罗隐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心灰意冷,后又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心绪万千,故作此诗。以蜜蜂为喻,暗讽晚唐社会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弊病。前两句“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看似写蜜蜂占尽风光,实则暗喻权贵阶层攫取社会资源;后两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以问作结,直指劳苦大众的辛酸——他们如蜜蜂般采撷百花,却难享甘甜。全诗语言浅近如白话,却蕴含深刻的社会批判,既是对劳动者无声的同情,亦是对不公世道的尖锐诘问,在唐诗中独树一帜,读来令人扼腕沉思,余韵悠长。
图片
图片
3
图片
筹笔驿
罗隐〔唐代〕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这是一首怀古诗,借诸葛亮事迹抒怀,可能是作者落第后游览筹笔驿时所作,具体创作年代不详。首联“抛掷南阳为主忧”追忆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赤诚,“北征东讨尽良筹”赞其运筹帷幄之才;颔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以时空对比,道尽英雄成败与天命之叹,成为千古哲理名句。颈联以“孺子”刘禅轻弃山河、“谯周”劝降讽世,暗喻贤臣失遇、君心难测之痛。尾联“唯余岩下多情水”以流水长流作结,将无尽追思寄于自然,既有对诸葛亮功业未竟的怅然,亦含对历史兴替的深沉喟叹,语言凝练而意蕴深远,堪称咏史怀古的典范之作。
图片
图片
4
图片
曲江春感
罗隐〔唐代〕
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
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这是一首落第失意、讥刺科举的诗,融景、事、情于一体。首联写江畔花开日暖,行客心随景悠,暗藏漂泊之叹;颔联“高阳酒徒半凋落”追忆同辈零落,“终南山色空崔嵬”以山色依旧衬人事已非,流露出对时光无情的怅然。颈联笔锋一转,以“圣代无弃物”自嘲中隐含讽刺,道尽寒门才士难遇伯乐之痛。尾联“一船明月一竿竹”以隐逸意象收束,既是对现实的疏离,亦是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全诗用语婉而多讽,意甚激愤而语不急迫,透出仕途失意人的见弃不用、意欲归去之感。
图片
图片
5
图片
西施
罗隐〔唐代〕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女人祸水”论,是封建卫道士为祸国殃民的最高统治者开脱罪责,而嫁祸于无辜女性的谬论。罗隐以史为镜,直指“红颜祸水”之谬。首联“家国兴亡自有时”斩截道破天命时运,驳斥吴人归罪西施之荒诞;颔联“越国亡来又是谁”以逻辑反诘,戳破“女色亡国”的逻辑漏洞——若西施能倾吴,越灭又当责谁?全诗语言犀利如刀,暗藏对末世乱象的批判:将国之兴衰系于女子之身,实为统治者推卸责任的遮羞布。罗隐以诗为史笔,在否定“西施原罪”中,更暗喻唐末藩镇割据、宦官乱政的深层危机,读来振聋发聩。
图片
图片
6
图片
牡丹花
罗隐〔唐代〕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罗隐借花喻世,暗藏才士悲歌。首联“绛罗高卷”绘牡丹盛姿,是说它好像和东风有着特别的关系,东风一来,它便以绛色丝绸样颜色的花辫,翻卷着高高的开在枝杈的顶端。颔联以拟人化手法写花情动人。颈联巧妙地用芍药和芙蓉来与牡丹进行对比,突显牡丹的尊贵与美丽;“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这里的“韩令”,即韩愈。此处指韩湘当年劝韩愈弃官学道的牡丹花上的诗谶。罗隐好作谶语,这两句是以韩湘的诗谶为韩令可惜。意思说,韩愈虽然在人世上功成名立,但终未脱俗超凡,成为仙人。辜负了韩湘用牡丹花的诗谶的规劝,度过了这样一生,予以惋惜(据《酉阳杂俎》载:相传韩愈之侄孙韩湘,学道成仙后,曾劝韩愈也弃官学道,韩愈不肯,韩湘曾于初冬,令牡丹花开数色,预言韩愈未来之事,后皆应验,使韩愈为之震惊)。
图片
图片
7
图片
鹦 鹉
罗隐〔唐代〕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此诗不同于一般的比兴托物,而是借劝说鹦鹉来吐露诗人的心曲,暗藏时局之叹。首句“莫恨雕笼”直劝鹦鹉莫怨身困,实则道尽才士被困的无奈;次句“江南地暖”与“陇西寒”暗喻南北境遇悬殊,影射寒门才子难遇明主。后两句“劝君不用分明语”更显锋芒——直言易招祸,含糊反而能自保,恰是唐末文人处世的生存智慧。全诗借鹦鹉之口写尽士人困境:才学如翠羽,却因“分明语”招忌;纵有南国地暖之便,终难逃北地寒霜之厄。语言质朴如话,却深藏时代苍凉,读来令人唏嘘。
图片
图片
8
图片
菊
罗隐〔唐代〕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
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
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
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
罗隐以菊自况,写尽寒士风骨。首联“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写菊在暮秋篱畔独放,暗喻才士于乱世中坚守本心;颔联“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以雪中金蕊之姿,赞菊之孤洁与生命力。颈联“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借陶渊明“白衣送酒”典故与青女霜神之喻,暗喻寒士虽历尽霜寒,仍守清高之志。尾联“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警世语,既是对趋炎附势者的讽喻,亦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全诗以菊喻人,语言清峭而意蕴深远,在晚唐风雨中更显士人坚守本心的铮铮傲骨。
图片
图片
9
图片
七 夕
罗隐〔唐代〕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罗隐此诗以细腻笔触绘就唐时七夕盛景。首联“络角星河菡萏天”勾勒出星汉灿烂、荷花满塘的夏夜图景,“一家欢笑设红筵”则点出民间庆贺的热闹。中间两联详述七夕习俗:女子展珠玑般的诗箧,男子写锦绣般的诗篇,香帐罗列、金针穿线,拜月祈福的仪式感跃然纸上。尾联“铜壶漏报天将晓”笔锋一转,写尽良宵苦短的惆怅,欢愉之后,又是三百六十日的等待。全诗融民俗、人情、时序于一体,在盛大的节日狂欢中暗藏对时光易逝的淡淡哀愁,语言明丽而意蕴悠长,堪称唐时七夕风俗的生动写照。
图片
图片
10
图片
黄 河
罗隐〔唐代〕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罗隐此诗借黄河“曲”“浊”之象,直击唐末科举腐败与政治黑暗。首联化用“阿胶止浊”典,暗喻科举取士虚伪无效;颔联以“解通银汉须曲”双关科场暗箱操作,“才出昆仑不清”直指统治集团自上而下的腐败。颈联用“高祖誓功”“仙人占斗”典,揭示权贵世袭、寒门无门之弊。尾联“三千年后知谁在”以千年之问,戳破“报太平”谎言。全诗借自然之象讽世,批判力度深广,堪称唐末社会矛盾的真实镜鉴,语言犀利如刀,意蕴厚重如山。
图片
备注:文章/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如有错误,欢迎指正,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富豪配资-富豪配资官网-股票配资怎么开户-在线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