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2日,广东一名女子在中国黄金门店试戴一只足金手镯,全程在店员注视下进行,佩戴时间不足10秒。取下后,店员称手镯变形,要求赔偿1000元,否则不许离开。女子拒绝,报警处理。民警到场后认为,商品陈列即意味着允许试戴,若易变形应提前告知,店方做法不合理。然而,店员拒绝提供监控视频,事件陷入“各执一词”的僵局。
这一事件迅速引发热议:试戴黄金短短几秒,真的能造成严重变形吗?索赔1000元是否合理?消费者试戴贵重饰品,究竟该承担多大责任?
黄金虽贵,却不等于坚硬。恰恰相反,纯度越高的黄金,质地越软。市面上常见的足金999,含金量达99.9%,其硬度仅与指甲相近。这种柔软性赋予黄金极强的延展性——能被拉成细丝、锤成薄片而不破裂,但也意味着它极易在轻微外力下发生塑性变形。一次不经意的磕碰、拉扯,甚至佩戴时的摩擦,都可能导致手镯变宽、变扁或内径扩大。
正因如此,黄金饰品在日常佩戴中轻微变形实属常见。项链长期佩戴被“拉长”,戒指因碰撞变歪,手镯因挤压失去圆度,都是高纯度黄金物理特性的自然体现。专业珠宝店通常提供免费校正服务,使用木质模具或手工工具即可恢复原形。即使严重变形,修复方式也多为重新熔铸或补料重做,成本一般在几十到数百元之间,远低于千元索赔。
那么,试戴过程中若发生损坏,责任该如何划分?法律界普遍依据《民法典》中的“过错责任原则”判断。消费者若未尽合理注意义务,如用力捏压、摔落或不当操作,需承担相应责任。2024年西安一例判例中,男子试戴时用手反复弯折手镯致其变形,法院认定其存在明显过失,判决赔偿1360元的80%。
但责任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商家同样负有风险告知与安全保障义务。根据东乡县市场监管局2025年发布的告诫书,黄金经营者必须主动向消费者说明商品特性,对易损风险进行提醒。若未告知“黄金易变形”,消费者在无意识中造成轻微损伤,商家无权全额索赔。在湖南张家界的一起类似事件中,女子试戴戒指不慎掉落导致变形,店方最终仅收取200元作为象征性修理费,未追究全额损失。
此次广东事件的争议焦点,正在于举证责任的缺失。店方主张变形由顾客造成,理应提供监控视频作为证据。然而,面对民警建议,店员却拒绝调取录像。这不仅违背了“谁主张,谁举证”的法律原则,也严重削弱了公众对商家诚信的信赖。在无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单方面索赔,并以“不赔不让走”施压,已涉嫌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与公平交易权。
事实上,消费者在试戴过程中依法享有知情权、安全保障权和公平交易权。商家应提供安全试戴环境,如佩戴手套、使用托盘、专人协助佩戴等。中国黄金客服虽称“试戴需由店员协助”,但现场是否执行、是否提前告知风险,仍是责任认定的关键。若服务流程存在疏漏,商家难辞其咎。
从行业角度看,目前尚无全国统一的黄金试戴赔偿标准,但监管趋势正日益明确:诚信经营,证据为先。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强调,贵重商品销售必须强化风险提示,完善监控记录,避免“说不清”的纠纷。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试戴前确认是否被告知风险,留意是否有监控覆盖,必要时可自行录像留存证据。
展望未来,此类事件或将推动行业规范细化。一些大型珠宝品牌已开始推行“试戴协议”或“风险告知书”,明确双方责任。与此同时,消费者维权意识也在提升。12315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涉及黄金试戴纠纷的投诉量同比上升37%,反映出公众对消费公平的更高期待。
这件事带来的启示是清晰的:黄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克重与工艺上,更体现在交易过程的透明与尊重中。商家若以“高价索赔”替代服务与证据,终将透支信任;消费者若忽视基本注意义务,也需承担相应后果。真正的消费安全,建立在规则明确、证据充分、权责对等的基础之上。唯有如此,试戴才不会变成“试错”。
富豪配资-富豪配资官网-股票配资怎么开户-在线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